紫檀是世界上最名贵的木材之一,主要产于印度等地,生长很慢,需经数百年才成材,所以紫檀木树干很多都会出现中空现象,即“十檀九空”。对于中空的紫檀木料,经过文人的巧妙构思、工匠的巧夺天工,常被制成文人雅玩的笔筒,颇具收藏价值。紫檀木笔筒选材主要有大叶紫檀木(即非洲紫檀木)和印度的小叶紫檀木。在中国传统木雕工艺中,紫檀木雕始终是一种顶级的木雕种类。徽州木雕是徽派建筑中的艺术魂宝,也是中华工艺美术中一颗璀璨的明珠。在长期的雕刻工作中,我将徽派木雕与苏式雕法融为一体,选用名贵的紫檀木材,精心创作了这件紫檀画筒《竹林七贤》。
经过一年多的潜心创作,作品《竹林七贤》终于展现在大家的面前。该筒高约50厘米,直径约48厘米,以竹林七贤的历史故事为创作背景。作品的正面雕有一棵苍松,它历经千年风霜,饱览无限风光,饱蘸浓墨重彩。在它的荫蔽下,五位贤人盘腿而坐,围着一张石桌在悠闲地切磋棋艺。贤人们的衣冠各异,袖口随风拂动。他们的神态各异,其身后嶙峋的怪石仿佛在争相窥探着贤人们的棋艺。贤人们的边上有两位伺童,一位伺童正在烧水,手里拿着扇子,不时地扇着炉子;另一位伺童则伺立在主人的身旁,似乎在思索着棋局。再如图所示,另外两位贤人各自带着自己的仆人应邀而来,其中女仆手捧盛有多种水果的果盘,男仆携着古琴,他们沿着石阶穿梭在竹林间。林间古树参天,尤其是那株盘根错节的古老梅树,它枝干遒劲而盘曲,向世人叙述着它所经历的蹉跎岁月。梅树上傲然盛开着的朵朵梅花,散发出阵阵清香,必人心脾。石阶两旁灌木丛生,怪石嶙峋。
现代人们物质生活丰富,对于精神生活的追求与向往也越来越强烈了。作品中的竹林七贤崇尚老庄哲学,并从中寻找精神寄托,用清谈、饮酒、佯狂等形式来抒发心情,这其实契合了现代人追求精神生活的思想。此外作品中的“岁寒三友”——松、竹、梅交相辉映,映衬了七贤的高贵品德。
“三友”中的松四季常青,是永恒的象征;竹则温文尔雅,富有生命的弹力,是长寿的象征;梅寓意着高洁,有夸赞他人之意……筒口上的云纹寓意高升和如意,云纹是装饰图案中运用极其广泛而且自由的一种形式,其飘逸的形式能给人以无限的遐想,宛如随时都有可能有仙人来此集会。这所有的一切,无不激起我对《竹林七贤》的创作激情。
在创作《竹林七贤》的时候,我通篇运用散点透视的艺术手法。这种手法的运用使得作品布局丰满、散而不松、多而不乱、层次分明,而且能够强烈地突出作品的主题,引导读者以小观大,让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。
画筒《竹林七贤》的雕刻,娴熟地运用了镂空雕的透雕和镂雕手法。这种手法是将纹饰图案以外的部分去掉,从而塑造出空间穿透效果,使得工艺雕刻具有通透性和空间多变的效果,雕刻出来的纹饰玲珑剔透。现在不少雕刻家运用镂雕手法在作品的周围多层次地镂通,以形成重重叠叠的图案,或人物,或花鸟,具有强烈的立体感。《竹林七贤》的四周便经过了多层次的镂通,形成了重重叠叠的图案——竹竿节节向上,竹叶层次分明,几乎片片可见;梅花虬枝蟠曲,花朵绽放枝头;两条山路绕山体向上,石阶上的人物栩栩如生,好像可以听到他们的说笑声;石阶两边的花草,生机勃勃……整个情境在有限的空间里被展现得淋漓尽致。
传统木雕多以上面提到的透雕和镂雕为主。对于熟练掌握雕刻艺法的我来说,更希望有一个能够全面展示自己身手的机会,《竹林七贤》则为我提供了这样的机会。我在创作《竹林七贤》的时候,以力求给读者视觉与心灵上的冲击为目标,采用了繁筒对比的手法,集中对环绕山(本的“岁寒三友”进行精雕细刻。从作品中可以看到,山林内的部分修饰不多,让人感受到无限的张力,1方梆感受到了连绵的山,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,这也正是好的艺术品所应该具备的特征和意境。因此,一个好的艺术家一定是一个胸有成竹的造境大师,能给人以视觉及心灵上的享受。
尽管原创之路艰难而漫长,但是依然要坚持走这条路,创作出具有艺术性、体现作者思想的原创作品。对传统木雕来说,传承是根,博而化之;创作是本,没有传承的创作犹如无根的浮萍。每一件作品,都体现着作者本人多彩的内心世界。正如这《竹林七贤》画筒的创作,似蜗牛爬行,永无止境,但每一步都是新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