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0年,红木家具逐渐成为消费者追捧、收藏的宠儿,其价格一路攀升。2007年,红木家具价格一度被爆炒至历史最高点。但伴随着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,其价格一度跌至低谷。时间不长,在游资的再度追捧下,2009年红木家具价格又迅速回升。近日,有媒体报道称,由于游资的撤离,正迅速飙升的红木家具价格骤然下跌。各种对市场的担忧也接踵而至。日前,从中国一东盟博览会上传出一则消息:一套8000万元的10件套天价红木家具,现在售价不到60万元。这则令人咋舌的消息很快传开,给前一段时间被炒得红红火火的红木家具蒙上了一层阴霾。
前不久,一直被称为红木家具市场“龙头股”的小叶紫檀,其原料由去年最高75万元/吨降到了目前不到40万元/吨,跌幅高达近50%。“酸枝木”、“鸡翅木”、“紫檀木”、“黄花梨”家具曾动辄一套百万、千万也身价缩水。“红木乱象”价格虚高的泡沫倏忽破灭。原来囤积居奇的藏家、炒家纷纷哀叹价格跳水、市值缩水。
红木家具广义上包括紫檀木、花梨木、鸡翅木、酸枝木等硬木家具。长期以来,爱好者首先是基于个人生活需要来购买,真正意义上炒作的很少。近些年来,陆续有人开始关注红木家具作为收藏品市场的运作情况。2000年初,在我国市场上,5000—6000元左右,就能买到像模像样的红木家具了。
随后,红木价格一路走高。稀缺、绝迹、保存年代长、增值速度快,这是红木炒作的“概念”。几乎像所有的游资炒作市场一样,囤积居奇、买空卖空、拉高出货……这些惯用的拉价手段把红木家具价格一路拉高。2005年前,红木家具的价格还仅仅以每年20%左右的涨幅温和地递增。从2005年开始,各种红木原料都出现程度不同的价格“疯涨”。以最贵的海南黄花梨为例,2003年的价格不过3万多元/吨,但2004年就涨到6万元/吨,2005年飙升到12万元/吨,2006年涨到80万元/吨,2007年迅速飙升到近300万元/吨。这样翻着跟头上行的价格已经不能完全用正常的市场规律来解释。小叶紫檀从2006年年初15万元/吨涨到了2007年9月份的75万元/吨,不到两年就涨了4倍,速度比当年疯涨的中国A股还快。据多年经营红木家具的人士讲:“有一客户去年5月份看中一套价值8万元的小叶紫檀红木家具,两个月后就涨到了15万元,他很后悔没有早买,15万元的时候还是让他买走了。”
但从去年11月开始,尤其是春节前后,小叶紫檀大幅跳水,至今跌幅至少一半,今年2月份最上乘的原料已跌到40多万元/吨,现在大概每吨30多万。
小叶紫檀,原产于印度,成长缓慢,据称需800年才能长到直径20厘米,在老紫檀木(檀香紫檀)绝迹后,小叶紫檀成为紫檀的新代名词,并已经被红木家具藏家所接受。与海南黄花梨一样,两种木材被视为传统家具市场的顶端原材料,小叶紫檀是2006年初才开始大举进入国内市场的,当时价约15万元/吨,紧接着如同当年中国股市一样,疯狂大涨,不仅原料涨到75万元/吨,连带成品家具以及木雕制品都成倍飙涨。正因价格上涨太快,所以泡沫也随之增多。由于红木家具的销量有限,在职业炒家眼中,只要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垄断整个供应链,就能制造出一夜暴富的“天价神话”。而参与的玩家们被自己制造的超级“泡沫”所陶醉。
2007年开始,流入红木家具市场的资金要比原来已经入场的资金多出上百倍。大量场外资金涌入红木家具市场,在短短几年时间里,将红木原料和家具炒到了“天价”。一旦某种商品在投机的力量下,形成泛滥,参差不齐,泥沙俱下的时候,就有可能疯狂抛出,击鼓传花般地烂在最后一棒,打击一群接手者。红木家具从天价到缩水的现实,是游资撤离的直接结果,是沙滩上的楼宇,经不起风吹雨打。市场价格预警机制也没有起到调节、平衡、预警的作用,一任藏家、炒家兴风作浪,断送了行业景气。疯狂炒作的过程其实就是投资者、炒家、藏家豪赌的过程,完全没有了诚信度、消费者权益,更谈不上产业发展机遇。
业内人士认为,红木家具市场要走向良性化的轨道,必须在完善行业监管的同时,强调理性消费收藏,使家具的真正价值显现出来。业内人士呼吁,应该采取工商、海关、税务等部门联手的方式,尽快填补以红木家具为代表的家具市场监管真空。一方面要求行业协会尽快出台家具产品规范细则,如成套家具同一材质用料必须达到一定比例,才能冠以相关名称,细化市场流行的名称;另一方面海关、检疫和税务部门要加大对此类暴利产品的征税监管力度,通过建立跨国的原产地认证机制,最大限度地实施“终端倒追”制度。